《方志易错分析》序言(李保平
甲辰初冬小雪时节天气转暖,对于老人来说无疑是大好事,无论外出散步访友看医生,抑或居家读书看电视浏览手机朋友圈,都因没了往年这时候的寒气逼人而惬意舒坦。这天上午我散步归来兴致犹浓,遂坐在沙发上有一搭没一搭地浏览手机朋友圈。古人陶渊明说他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借用此言来形容当下许多退休老人(自然包括我在内)看手机浏览朋友圈时的心态,却也非常贴切。生活在“一机在手,阅尽天下事”的信息网络时代的人们,想要查询什么翻阅手机就能解决;如果想换换脑筋和友人交流,也用不着跑来跑去,手机朋友圈便是一个绝佳的交流场所。尽管将大把大把的时间都用在了看微信上,还是瞅不完朋友圈里的海量信息。实在没法子,只得对付着学习偷工减料,对源源不断的微信息或是粗略地看一遍,或是瞅瞅题目和小标题,或是径直忽略不顾。就在我以习惯的方式浏览手机朋友圈的时候,眼前突然一亮,精神顿时一震,被一条简短的微信息所吸引:
我写了一本小书,有关方志编辑的,《方志易错分析》,准备出版。
发我这条微信息的,是刚卸任河北人民出版社古籍方志编辑部主任不久的老编审杨永林。于是,我顿时因为有所“会意”,而来了兴致,而“欣然忘食”了。
老友杨永林于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因老家在邢台的缘故,他选择回河北就业,成了河北人民出版社的编辑。那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已经由一个大而全的地方综合出版社,变为一家出版哲学社会科学图书的地方出版社,原先的几个编辑部都分离出去成立了专业出版社,因为河北没有成立古籍出版社,编辑出版古籍图书的业务仍然留在社里。杨永林在大学读的是历史专业,对古籍图书的情结很深,时任社长兼总编辑许爱仙女士是老北大出身,善于用人所长,便把他被安排到了古籍读物编辑室。从此,杨永林的编辑生涯便定格在古籍方志图书上,一直没有挪动过地方。说他是个老出版,没错;说他是个老编辑,没错;说他是个名校毕业几十年如一日货真价实如假包换的古籍方志图书老编辑,更没错。
从古代迄今,编史修志一直被国人视为文化盛事,而得到了官方的鼎力扶持。新中国成立以来,史志类图书更为文化出版业所不可或缺,分量价值地位不言而喻。但此类图书的市场销售量场却差强人意,多是政府相关部门补贴出版,从各地新华书店购买此类图书的读者很少。在许多编辑的脑海里,出版此类图书主要是出版社职责所在使然。但此类图书在国外销售境况却要好于国内。笔者曾数次出国参加书展,到了国外我的兴趣不是逛商场,而喜欢走访参观大图书馆,尤其想看看里面有没有河北人民出版社的图书,了解一下人家对我们出版的哪类图书感兴趣。记得参观日本东京大学图书馆、京都大学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时,均发现有我社多种方志类图书,于是便向人家请教。得到的回答是,史志类图书可以为研究者提供相关的原始资料,为其他图书所不可替代,具有长久的保存价值,所以他们愿意购买。这个解释在当时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人们常说编辑是为人作嫁衣裳的。而在出版社的编辑队伍里,古籍史志类图书编辑最是默默无闻为人作嫁,付出和回报较诸同行更是不成比例。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出现了一些全国性的或者地区性的图书评奖活动,有政府组织的,有民间组织的,也有出版行业自行组织的。这些图书奖项的问世,对鼓励编辑编好书出精品、提高知名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出版社却很难获得史志类图书评选的信息,史志图书编辑也鲜有机会在各种图书评奖活动中获奖。故而,同是在出版社做编辑,从事政治理论、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少儿科技等图书编辑工作的,获奖的机会和概率均远远大于做史志类图书编辑工作的。图书编辑虽以默默无闻名世,但图书获奖尤其是获得全国性大奖,对责任编辑评聘职称、晋升职务均有积极影响;没有获得奖项的,则只能排长队走大路熬年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便有一些古籍史志类图书编辑要求挪动地方编辑别的图书,杨永林却从来没有提出过这种要求,而总是神色坦然安之若素,几十年如一日地无怨无悔地从事古籍史志类图书编辑工作。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有言:“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培养商量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做学问是如此,做编辑亦然。面对滚滚红尘而毫不动心,说来容易做来难,杨永林却做到了,着实让人为之心生敬意。
永林性格内向,为人低调,从不张扬炫耀,典型的“敏于事而讷于言”。这一性格特征使得别人有时候很难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他在2005年就出过一本专著《易说三国》,我那时和他交往颇多,却不知道此事,更别说承蒙他惠赠大作了。还是这次看他发我手机上将要出版的《方志易错分析》校样才获悉的。也是通过看校样,才知道他多年以前就萌生了总结自己编辑地方志的经验,把编辑方志容易出错的问题分类整理,出一本书,送给新编辑分享借鉴,使他们少走弯路,不断提图书编辑质量的想法。
“文责自负,编辑把关”是我国图书出版的通例,编辑把关体现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方志类图书也不例外。《方志易错分析》主要分析方志类图书撰写和编校容易出现的技术方面的差错问题。作者采用近乎教材的编写体例,从书名、作者署名、体例、文辞、图片、统计表格、图书设计、旧志整理、补充若干历史知识等方面次第展开,娓娓道来,既有历史感,又富现实性;既有编辑高度,又具实用性可操作性。浏览篇章结构,极容易先入为主地认为这是一本谈论方志类图书常见差错的专业书,仔细翻阅才会发现,这本小书简约而全方位地介绍了方志图书缘起、内涵、发展、变迁的方方面面,信息量极大而没有一句可有可无的空话。初入编辑门槛的新人读后可以启蒙开窍,即便是从业多年的老出版老编辑读后,也助益良多。一本小书能有如此之魅力,足见作者用心之多,用功之深。
该书对方志类图书常见的差错问题,做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入剖析,大到书名、作者署名、体例结构、范例、编纂说明,小到文辞、语法、图片、表格、虚词、助词、计量单位,甚至连标点符号等所有属于编辑范畴的内容也不放过。这无疑大大提高了该书的使用价值,不仅对从事方志图书编辑的新人有用,对编辑出版业所有“为人作嫁”者,以及专门从事方志编纂工作的同志,都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分析方志图书易错能到如此程度,是和作者在多年的编辑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并且不断思考总结升华分不开的。
作者在条分缕析“方志易错”时,目光并未局限于方志类书籍,而不时有所延伸,并且点明,方志类图书中容易出现的差错,也会出现在别的图书甚至是权威性的工具书中。譬如,在解说“年代”的表述时,作者指出,十年一个年代的称呼是从公历来的,截至目前,国家语委对年代的表达法尚没有规范。于是便出现了年代表述上的混乱。作者援引《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第951页,注解“年代”时云:“每一世纪中从‘……十’到‘……九’的十年,如1990—1999是20世纪90年代。”指出:“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公元元年是从1年开始的,必须是1-10为一个年代。”这种有理有据的解释弥足珍贵,读来无法不让人信服。
浏览全书,掩卷而思,想起了四个字:“文如其人。”“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杨永林正是这样的人。和他相处时间较长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十分吝惜语言、不爱多说话的人,平时与人交流,一句话能表达明白的,绝不说两句话。说话是这样,写文章更是如此。这本凝结了他多年编辑古籍史志类图书体会心得经验的《方志易错分析》,便集中体现了他的这一风格。当然,过于简约的表述有时候也会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惑。
永林要我为他的这本大作写序言,于是乎我喜悦惶恐交织,将自己作为此书第一读者的读后感写了出来。我坚信,有心的编辑出版同行会从这本小书中读出自己的体会,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进而后来居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将弘文集典的出版使命落到实处,编辑出版更多高质量的方志图书。
是为序。
李保平
甲辰冬月于石家庄
(作者系河北人民出版社原社长总编辑、河北出版集团管委会原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