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在河北的发展脉络

 

 

一、伏羲在新乐始画八卦

《周易·系辞上传》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位圣人就是中华人文初祖伏羲。

伏羲是传说中的“三皇”之首。伏羲姓,父为燧人氏,母为华胥氏,三月十八生于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伏牺,亦称牺皇、皇羲,在后世与太昊、青帝等诸神合并,称为“太昊伏羲氏”,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东方上帝)一说。伏羲成年后活动于河北新乐(有伏羲台古迹),与妹女娲结为夫妻,生有四子,开创了华夏文明。后来伏羲定都在陈(今天河南省淮阳),在位111年,死后也葬在那里(今淮阳太昊陵)。

伏羲受蜘蛛网的启发,发明了渔网。一天,他在黄河捕鱼,看到一个怪物像龙又像马,背上有个图案,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这就是所谓的河图。

伏羲即根据河图及经常见到的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八种物质或现象画出了八种符号,这就是八卦: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兑☱代表泽,艮☶代表山,巽☴代表风,震☳代表雷,坎☵代表水,离☲代表火

《尚书·顾命》孔安国传:“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以画八卦,谓之河图。”《礼纬含文嘉》:“伏羲德合天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河图洛书,乃则之以作《易》。”《汉书·五行志》:“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图之,八卦是也。”

伏羲八卦,以乾卦在上(南),坤在下(北),离在左(东),坎在右(西),兑在左上(东南),震在左下(东北),巽在右上(西南),艮在右下(西北)。

《周易·说卦传》解释:“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第一个句号之前的,讲的是伏羲八卦的方位。第二句话,就道出了八卦的用途:逆是事先的意思,如“逆知”“逆料”等,说明八卦就是用来预测未来的。

新乐伏羲台有很多传说,伏羲台、金水河、葫芦头、剌孩草是伏羲时代留下的遗物和遗迹。据河北省文物专家考证,伏羲台龙师殿、寝宫、六佐殿始建于商周。2013年5月,伏羲台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为人祖庙会,伏羲台前热闹非凡。

二、黄帝在河北创五行干支和历法

在三皇时期即已产生了五行学说。三皇虽说有多种说法,但最被认可的是伏羲、女娲和神农。而伏羲被称为东方青帝,神农被称为南方炎帝(或赤帝)。与其并起的群雄,还有西方的白帝、北方的黑帝及中央黄帝。这五个方位、五种颜色就是五行理论的体现。

五行最初就是由人们所认知的太阳系五大行星命名并确定的,即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尚书•洪范》记载了五行理论,认为:“水曰润下”,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性;“火曰炎上”,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木曰曲直”,木具有生长、升发的特性;“金曰从革”,金具有变革、收敛的特性;“土曰稼穑”,土可生长农作物,具有生化、承载的特性。水为生命之源,故水为五行之首。人们赖以生活的陆地为土,故土为五行之基础,土为万物之母。

由五行的特性就衍生出了相生相克的理论: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两个五行相遇,肯定会发生关系,不是生即是克,相同即比和。

传说炎帝与黄帝是兄弟,黄帝生长于姬水故姓姬,炎帝生长于姜水故姓姜。炎帝神农氏是农耕文化的开创者,也有说炎帝是神农氏后裔或分支,是农神、火神、太阳神的化身。

黄帝作为部落联盟首领,居住于中原地区。炎帝被黄帝派南方开疆拓土,与黄帝遥相呼应。这时,位于东方的九黎族强大起来,其首领蚩尤想要取代黄帝、炎帝而统治华夏,于是双方发生了涿鹿之战。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联合一致,打败了蚩尤。之后不久,炎帝与黄帝之间发生了阪泉之战,黄帝取胜,成了华夏唯一的首领。

涿鹿和阪泉这两个地方都在今河北省涿鹿县地界。今涿鹿县建有三祖堂,祭祀和纪念中华民族的三位祖先——黄帝、炎帝和蚩尤。此外,涿鹿还有黄帝泉、合符坛、黄帝城、轩辕湖等遗迹。

有关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的始末,司马迁《史记》有详细的记述,后人也有很多添枝加叶的描述,在此我们只从五行角度来分析这两次战争。关于这两次战争的先后顺序,先秦史籍有很大分歧。《史记》记述的是阪泉之战在前、涿鹿之战在后。

黄帝居于中原之地,以土王天下,五行属土。炎帝居于南方,是火神、太阳神的化身,五行属火。蚩尤的五行属性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蚩尤居于东方,五行应该属木。第二种,蚩尤有81兄弟,都是铜头铁额;蚩尤掌握了冶炼技术,能够制造出十分锋利的青铜兵器,又用皮革缝制战衣:我们以此也可定蚩尤的五行属金。

涿鹿之战,旷日持久。由于蚩尤力量强大,且装备精良,一开始黄帝难以抵挡。从五行学说来看,黄帝属土,蚩尤属木(或金),木克土,土生金,都对黄帝不利,使黄帝处于劣势。但炎帝属火,火可以泄木,也可以克金。黄帝即紧紧地依靠炎帝,同心协力,最终战胜了蚩尤。

再看阪泉之战。这场战争的规模比涿鹿之战要小得多。由于火生土,战争很快就见到了分晓,黄帝取胜。

黄帝五行属土,土是万物之母。土不只能承载容纳万物,还能生长发育万物。黄帝生有25个儿子。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子孙昌盛就是事业兴旺的标志之一。黄帝之后主宰中原的颛顼、帝喾、尧、舜以及夏、商、周、秦的统治者都是黄帝的子孙。

《史记》记载黄帝在统一天下之后,命大挠造甲子、容成造历,这就是后来《汉书•律历志上》所记载的古六历之一的最早的《黄帝历》。史记·历书》云:“太史公曰:神农以前尚矣。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于是有天地神祇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

制造出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是一个革命性的创举。以干支的配合,六十为一轮回,以之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在世界上都是最先进的。我们祖先还赋予干支以阴阳和五行属性,使其更具灵性,对生产和生活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黄帝历》以黄帝统一天下之年为元年,这一年即甲子年,比公元纪年早2697年,以子月(甲子月,冬至之月)为岁首,再以闰月调整四时节气,基本奠定了中国农历的基础。

公元2021年是黄帝纪年4718年。

相传黄帝常与岐伯、雷公等臣子坐而论道,探讨医学问题。其中的很多内容都记载于《黄帝内经》这部医学著作中。《黄帝内经》详细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使之成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三、汉朝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说

董仲舒(前179-前104),广川人,西汉哲学家。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董仲舒的出生地有两说,一说在今河北省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村,这里建有董子故里文化旅游园区(以此说为准)。一说在今河北省枣强县,其旧县村有明朝所刻董仲舒石像。其实,景县与枣强县相邻,西汉时的广川郡(广川国)很大,包括了这两个县。董仲舒的墓在陕西省,有两说,一说在西安市碑林区下马陵街,一说陪葬汉武帝的茂陵,位于在今兴平市南位乡茂陵以北的策村(应以此说为准)。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这里所说的“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指的是孔子用以教育学生的技能和教材。六艺指六种技能,即、数。六艺还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儒家六经。

董仲舒的建议深得汉武帝的赞赏,这就是《汉书·武帝纪》所记载的“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儒学成了指导思想。

汉武帝在太学设立五经博士,易经博士为其中之一。儒学的被尊崇,大大促进了易学的传播、研究和发扬,《周易》成为学校教学和学生的必读书之一。

董仲舒著有《天人三策》《士不遇赋》《春秋繁露》等,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理论,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术语古代没有,是在近代新文化运动批判孔学时才造出来的。

四、唐朝孔颖达与《周易正义》

孔颖达(574-648),字冲远,冀州衡水(今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人。他出生于官宦家庭,八岁入学,过目成诵。隋朝建立后,孔颖达即考取了明经科,成为河内郡博士。唐朝建立后,唐太宗非常赏识他的学问和才华。

《旧唐书·孔颖达传》记载:“太宗尝问曰:‘《论语》云:“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颖达对曰:‘圣人设教,欲人谦光。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求访能事。己之才艺虽多,犹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虽有,其状若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非唯匹庶,帝王之德,亦当如此。夫帝王内蕴神明,外须玄默,使深不可测,度不可知。《易》称“以蒙养正,以明夷莅众”,若其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凌人,饰非拒谏,则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也。’太宗深善其对。”(卷七十三)

后来,孔颖达官至太子右庶子(太子的老师)兼国子司业(祭酒),加散骑常侍衔,子爵。

孔颖达最大的功绩是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等人修撰了《五经正义》,其中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周易正义》初名《周易义赞》。此书以王弼、韩康伯的注释为底本,融合众多经学家见解,对原有经注进行疏证,并对注文加以注解。稿成后,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几经修订终成完本。最终由唐太宗赐名为《周易正义》,成为官方认可的权威性周易教材。

凭着孔颖达的超人才学,《周易正义》盖过了此前的所有注本,使得郑玄等经学大家暗淡无光。其最大的特点即朴实无华、务真求实。此书被收入《四库全书》和《十三经注疏》。

五、元朝国师刘秉忠

刘秉忠(1216-1274),初名刘侃,字仲晦,号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人。元世祖的国师。

刘秉忠出身世宦之家,自幼聪颖,十七岁为邢台节度府令史。之后一度弃官,拜虚照禅师为师,法名子聪。后入大蒙古国忽必烈幕府,以布衣身份参预军政要务,被称为“聪书记”。至元元年(1264年),升任光禄大夫太保,领中书省政事。至元八年(1271年),建议忽必烈取《周》“大哉乾元”之意,将大蒙古国号更名为“大元”。  至元十一年(1274年),刘秉忠逝世。累赠太师上柱国、常山王,谥号文正

刘秉忠的墓有两处,一处在今北京市卢沟桥畔,一处在刘秉忠的老家邢台市信都区贾村。北京的墓址新建了一块碑并一个亭子。邢台的墓址上荡然无存,残碑现存郭守敬纪念馆。

刘秉忠兼通释、道、儒之学 ,是“紫金山五杰”(刘秉忠、郭守敬、张文谦、张易、王恂)之首,是郭守敬等人的老师。他对元代政治体制、典章制度的奠定发挥了重大作用。

风水学的鼻祖是晋代的郭璞,经过唐末杨筠松及宋代无数大师的传播和发展,至元朝时理论已经成熟且非常受重视。刘秉忠对元大都的规划设计,奠定了北京市最初的城市雏形。

刘秉忠首先确定大都城的中心点(在今钟鼓楼位置),然后确定了中轴线,从中心点到丽正门(今正阳门北),严格按照风水学理论设计建造了大都城。这在中国历史上属于首次。

《元史·地理志一》载:“京城右拥太行,左挹沧海,枕居庸,奠朔方。城方六十里,十一门:正南曰丽正(今正阳门北),南之右(西)曰顺承(今宣武门北),南之左(东)曰文明(今崇文门北),北之东曰安贞(今安定门小关),北之西曰健德(今德胜门小关),正东曰崇仁(今东直门),东之右(南)曰齐化(今朝阳门),东之左(北)曰光熙(今和平里东广熙门),正西曰和义(今西直门),西之右(北)曰肃清(今学院南路西端小西门),西之左(南)曰平则(今阜城门)。海子在皇城之北、万寿山之阴,旧名积水潭,聚西北诸泉之水,流入都城而汇于此,汪洋如海,都人因名焉。恣民渔采无禁,拟周之灵沼云。”

刘秉忠所著《平沙玉尺经》是堪舆风水的经典之一。

六、明朝万民英与《三命通会》

万民英(1523-1603),字汝豪,号育吾,祖籍江夏。明永乐年间,祖父万义由御史被贬为戍大宁都司卫,居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城内,明嘉靖二十八年中举,二十九年(1550)中进士,先后任河南道监察御史、巡按山海关、山东佥事、福建兵备参议。著有《三命通会》《星学大成》等书。

《三命通会》总结了八字算命术几百年的发展史,撷取精华,摒弃繁琐无稽之谈,使八字命理体系更加完备;另一方面,此书选择了很多命例,对于理解其理论很有帮助。《三命通会》入选了《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高度评价了《三命通会》:“自明以来二百余年,谈星命者皆以此本为总汇,几于家有其书。特以其阐发子平之遗法,于官印、财禄、食伤之名义,用神之轻重,诸神煞所系之吉凶,皆能采撮群言,得其精要,故为术家所恒用,要有未可遽废者。”

七、清朝风水大师赵玉材

赵玉材,字九峰,清代直隶省磁州(今河北省磁县)人。乾隆年间人。

乾隆五十一年(1786),赵玉材在受业门徒兼学友四川彭县王梦亭(庸弼)、成都张应泰(合章)帮助下,参考诸多地理风水学书籍,撷其精华,编著成《地理五诀》一书,对后世堪舆风水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地理五诀》强调风水要遵循的龙、穴、砂、水、向五大原则。全书共八卷,卷一为五行基础和罗盘初步篇,卷二论龙脉生旺死绝形象,卷三论穴之阴阳富贵贫贱,卷四论砂形贵贱得位失位,卷五论水之吉凶进神退神,卷六论四局朝向龙水配合,卷七论二十四山向十二种水口吉凶判断法,卷八论平洋地理风水要诀。

前七卷主要论山地风水,卷八论平洋风水。

赵玉材另著有《阳宅三要》一书,论述阳宅风水,使得阳宅风水学说化繁为简,直指要害,峦头与理气并重,城市与山谷看法各异,对后世影响巨大。

其开篇《阳宅三要论》即点明了主题:“三要者何?门、主、灶是也。门乃由之路,主乃居之所,灶乃食之方。阳宅先看大门,次看主房门厨,有东四西四之分,而主房却无定位,高大者即是。只要门主相生即以吉断,相克即以凶断,此看阳宅必然之理也。至于厨灶,乃养生之所,所关甚大,第一与门相生,其次与主相生。若仅以厨灶为重,直断祸福,轻去门主生克之理,亦非定论。须要门、主、灶三者各得其所。门生主,主生灶,灶生门,三者互生无克,或相比和,又合宅主之生命福元,财人丁大旺,福寿双全。”

八、近代易学大师尚秉和

尚秉和(1870-1950),字节之,号石烟道人,晚号滋溪老人,学者称槐轩先生,河北省行唐县伏流村人。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中举,翌年成进士。后任过巡警部主事、巡警部员外郎、记名军机章京、京师大学堂国文教习、民政部员外郎等。

中华民国时期做过内务部第三科科长,署理营缮司司长。后执教于国立清华大学、奉天萃升书院、北平中国大学、保定莲池书院等。还做过南京国史馆纂修。

1950年周恩来总理邀赴中南海

尚秉和非常博学,精通中医,于易学造诣渊深,是象数派易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代表作品有《焦氏易林注》《焦氏易诂》《周易尚氏学》《周易古筮考》《易说评议》等。

朱熹说:“《易》本为卜筮之书。”《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总序》也认为:“圣人觉世牖民,大抵因事以寓教。《诗》寓于风谣,《礼》寓于节文,《尚书》《春秋》寓于史,而《易》则寓于卜筮。故《易》之为书,推天道而明人事者也。”

易本为卜筮而作,这是不争不讳的史实。然自近代始,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与流传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一些研易者认为易讲筮法涉嫌迷信而纷纷远离。这未免失之偏颇,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周易》这门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把握。尚秉和先生痛心疾首,高呼:“欲学易,先明筮。”认为学易必须寻根溯源,只有先明《周易》的占筮方法,方能进入《周易》之门。他说:“易本用以卜筮。不娴筮法,九六之义,即不知其何来;而《系辞》大衍一章,尤难索解;春秋传所谓某卦之某卦,亦莫明其故。故学易者宜先明筮法。”

尚秉和先生对易学的主要贡献是在易象学方面。他提出“易辞从象生”的观点,为研易指出了正确方向。他从《焦氏易林》中发掘出来的百余条久已失传的易逸象,以及从中归纳出的易用正覆象、对象、互象、大象、半象之法,“验之于《左传》《国语》的占象而合,验之于《逸周书·时训》的准象而合,验之于《周易》卦象也都基本上相合”,因而解决了易学史上诸多悬而未决的易象问题。

《周易尚氏学》是对《周易》全文的注释,是周易学一部巨著。作者重在以象释《易》。除了依据《易传》所取象外,又从《左传》《国语》《逸周书》特别是《易林》研究中许多人们久已不谈的佚象,并提出覆象、半象等说,用以解释《周易》,对郑玄的爻辰说和虞翻的爻变法,则不予采取。

九、现代易学大师张志春

张志春1941-2013),出生于河北省隆尧县,1965年毕业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共党员。先后在大学、党政机关和出版社任职。

张志春是当代最伟大的易学家之一,是名符其实的易学泰斗、奇门宗师。他的易学贡献主要有五大方面

首先,在1990年张志春老师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编辑出版了邵伟华著的《周易与预测学》,打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易学应用研究领域的坚冰。之后,张志春撰写并出版了《未知之门--周易预测学探秘》。

第二,1994年1月,张志春老师在河北省多位领导的支持下,团结河北省内周易爱好者,正式注册成立了河北省周易研究会。张志春老师一贯坚持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弘扬易学知识、服务社会大众的宗旨,平稳地掌舵,使河北省周易研究会这艘大船得以顺利前行。即使遇到法轮功等大风大浪,河北省周易研究会在张老师的掌控下,依然安全行驶。

第三贡献是成功解秘奇门遁甲。奇门遁甲是古代“三式”之一,被誉为帝王之术,一直秘而不传,一般人无法掌握。古人流传下来的有关奇门遁甲的书有好几本,但连一个预测的实例都没有。张老师带领几名骨干潜心钻研,终于破解了这个千古之谜。三式都要用到盘,而张老师破解奇门遁甲后,将天、地、人、神四盘简单地放在了一个平面上,更加直观易读。此前有人说学会起局起码需要几年的时间,而张老师总结出来的方法几天就可以学会,熟悉以后一两分钟就可以起局。张老师将研究成果总结,于1999年4月出版了划时代的易学专著《神奇之门》。《神奇之门》是学习奇门遁甲的第一经典。2004年张志春出版了《开悟之门--提高奇门技能必读》。

第四贡献,伯乐+园丁,桃李满天下。张志春老师策划、编审或亲任责编或亲自写序推荐的易学研究著作达几十部,像大家比较熟悉的邵伟华、刘广斌、杨景磐、郭耀宗、常秉义、李顺祥、郭俊义、徐伟刚、徐丙昕、张成武、凌志轩、石建和、贾双萍、贺云飞、练力华等。这些文章后来张志春结集出版了《易学传真》。另外,张志春老师还举办了多期奇门遁甲培训班,毫无保留地传授知识,受益者成千上万。

第五,张志春老师以自己的言行创立了张志春易学思想。张志春易学思想核心归起来即:学术并重、扬弃结合、德易同修。

(一)学术并重易学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包括“学”与“术”两个方面,如果只研究“学”不研究“术”,则失之偏颇;只肯定易理中有科学价值的东西,否定“象数”“数术”中也有科学价值的东西,更是一种偏见。从易学本身讲,象、数、理、占是不可分的四个方面,一切易理都是通过象、数来体现,并通过占(这里所说的“占”是指广义的应用,不是狭义的占卜)来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其价值的。

(二)扬弃结合张志春老师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的特点,那种把易学文化的作用无限夸大、全盘肯定,或把易学文化传统斥之为“封建迷信”或“伪科学”而全盘否定的观点和做法,都是违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都是易学文化领域的偏端,必须彻底纠正过来。

(三)德易同修德易同修,说来容易做来难。张志春老师不仅身体力行,而且在易界大声疾呼:修易首在修德,修德在于养气和追求和谐,不修德者勿修易。这些重要观点和榜样的力量,必将在易学发展的长河中放射出越来越灿烂的光辉。

(载《河北周易》第36期2021冬)

首页    易说文化    周易在河北的发展脉络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