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名谥庙
帝王之名谥庙
古时,有身份的中国人除了名外,还有字、号、谥等称呼。而最为尊贵的帝王,除此外还有庙号。
名、字、号都是生前的称呼。字是对名的解释或引申。号是名、字以外的自称。名是最重要的,但有人以字行,有人以号行,甚至让人忘记了他的原名。
帝王贵为天子,名字在当朝需要避讳,只称“圣上”“万岁”。皇帝刚死,称“大行皇帝”。新君和大臣马上要根据帝王一生的德行议定一个谥号。《逸周书·谥法》:“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谥号一旦确定,就要称谥。之后,此皇帝要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名号,就叫庙号。因为谥号、庙号是死后才有的,所以在生前叙述的对话中切忌出现谥号和庙号。
隋朝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从唐朝开始,每个皇帝都有了庙号。因此,隋以前对皇帝习惯称谥号,唐以后则习惯称庙号。明清两代除了明英宗两个年号、清太宗两个年号外,都只用了一个年号,所以也常用年号代称某帝。
有些古代帝王的名字用字不是常用字,比较难写,现代字库中没有,而他们的谥号、庙号则都是常用字,且谥号、庙号的重要意义要大于帝王的名字,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在其谥号或庙号之后坠以名字。
隋以前有庙号的皇帝不多,而习惯也不称庙号而称谥号。以汉朝皇帝为例。刘邦是开国皇帝,谥号高帝,庙号高祖;刘恒的谥号是文帝,庙号是太宗;刘彻的谥号是武帝,庙号世宗;刘秀的谥号是光武帝,庙号是世祖;等等。除了刘邦习惯称汉高祖外,别的如果直接用“汉太宗”“汉世宗”“汉世祖”“汉肃宗”“汉敬宗”等势必让一般人不知所云,真不如直接称汉文帝、汉武帝、汉光武帝、汉章帝、汉顺帝等更明了,因为写出文章是让别人看的。
唐朝以后虽然对皇帝习惯称庙号,但他们还是有谥号的,且谥号越来越长。如清朝定鼎北京的顺治帝,名福临,庙号世祖,一般谥号称“章皇帝”,而其全谥则是“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一般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庙号,但有的有两个,即后来改过,如明朝第三个皇帝朱棣,本来庙号是太宗,谥号是文皇帝,后来嘉靖年间改庙号为成祖。
明、清两朝皇帝以年号代称是一种俗称,正式场合还应用其庙号。如有些历代名人咏名胜的图书,收录了乾隆皇帝的诗歌,在作者一栏是“[清]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太啰嗦了,也没必要,写成“清高宗”即可。